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

謾罵,還是見解


2005年05月07日蘋果日報

前幾天接到一通冒失的電話,開口就問:最近你們學校很轟動呦? 我以為他是指這幾天將舉辦的大專運動會。 奈何夾雜著怪異的笑聲,這位老兄想打探的是教授摸腿事件。 我回頭向坐在一旁的學生們發牢騷,抱怨好事不出門,壞事傳千里。 而學生們倒是七嘴八舌地談論起來,甚至還有人義憤填膺地書空咄咄。 「怎麼會摸到腿上去?」「怎麼會有這種怪胎?」「學校怎能不管?」 我問他們是否知道真相,是怎麼知道的?(因為我也不清楚)結果竟然都不清楚,都是,聽來的。 我這裡想說的是,竟然,簡單片段的訊息,可以激起如此堅定的態度,如此強烈的表達。

心像夾雜情緒 含混偏見

藝術大學礙於校內師生的反對意見,「重新慎重」考慮吳宗憲的資格。問題是,這些校園意見是根據什麼形成?與榮譽學士的條件有關嗎?還是想到酒駕與「股溝妹」?是的,校內師生是單純的,但也是無知的,他們的無知是不知道遴選榮譽學士學位的標準是什麼?它所表達的是,我喜不喜歡吳宗憲。想想台師大校長的去留,守信的遛鳥俠算不算漢子,連戰賣台還是為華人找出口。近來認知心理學家指出,人類思考機制推理存在規則式的分析思考,以及情感式的連結思考兩種思考機制。事件線索將啟動不同的認知歷程。近來由於911事件,有更多優秀心理學者,探討仇恨與恐怖等情緒對社會判斷的影響。Lerner指出,不同的特定情緒將左右對公共政策的社會意見,例如對恐怖行動憤怒者,傾向低估風險,而恐懼者則高估風險。Hsee等人指出,當決策者在缺乏資料的不確定下,或是高度情緒暗示時,較易啟動連結性思考,而該思考常忽略證據強弱的運算,而是參照心中所形成鮮明的形象:想像像噁心教授強摸弱小女生白晰的小腿;爆發走紅藝人放浪形骸的夜生活。當這些心像越是鮮明清晰,所形成的態度就越理直而氣壯,也越無法看到與所想像不同的事實。然而這些事實證據恰是公正與理性判斷的基礎;你的意見,夾雜著原有當下的情緒,含混著既有的偏見。這種情緒蔓延污染的激烈意見,已經從廁所暗處的發洩,轉移到更公開的網路留言。過去的廁所文學,是對威權壓抑的偷罵,是對禁忌的挑戰(常見「×你娘」、「不得好死」,正是挑戰人類最原始的禁忌:生與死)。然而,若是可以計票的網路民意,是缺乏事實的激情串連蔓延,所代表的不是多數的意見,不是「群眾智慧」,而是失控的民粹暴力。這種意見不因多數就有立場,不因慷慨就是正義,這類意見更容易公開,更增加殺傷力,尤其對事實現象本身的破壞。

網路開放 聚集淺薄情緒

民主是表達不同意見的相同機會與尊重,但是,若對意見形成的品質沒有任何管控,匿名的網路留言,則只是將過去在廁所?堛漱T字經,圍牆旁的塗鴉,加以電子化而無法隔絕地傳播。再加上嗜血媒體的催情與私設刑場的挑釁,將形成新興的意見瘟疫。此時,開放不僅不能顯露事實,闡明真理,反而是聚集更多淺薄的情緒,是無知暴民的謾罵,而不是一種意見,更不是反映見解;是對當事人的集體圍毆,是對高貴的民主,任性的輪暴。我鼓勵校園中的知識份子,更應該培養自己的見解,不要淪為機場旁嘶喊的粉絲、政客擺佈的基本選民,或是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文痞、急忙清算緋聞的紅衛兵。校園是育成見解的知識淨土,更應是高貴民主的模範。

實事求是 溫柔生命藝術

見解是求真以求是,是科學態度的意見形成。民主不是對意見的容忍,更應是優秀見解的尋求,民主要科學!後來,我介紹兩部「校園不倫」的經典:《屈辱》和《鋼琴教師》,給那位窺探成癮的老兄,滿足「旁觀他人的痛苦」。是A片?不!是二○○三年與二○○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Coetzee 及 La Pianiste 的代表作,是,見解。是求真的科學見解外,懷有生命溫柔的藝術見解。同學們,當你看不慣,想「幹譙」時,想想一吐為快的意見,是謾罵,還是見解?見解不是真情流露,見解是實事求是的科學,是溫柔生命的藝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